書評美文

作者:本站 發布時間:2017-12-11 點擊數:

不曾有過,怎會懂得

  

  走過,所以明白

  有過,所以懂得

  ——題記

  《不曾走過 怎會懂得》是美國著名作家安娜·昆德蘭沉淀生命之作,我很喜歡這部書。質樸真實的文字之間是對人生道路的詮釋。

  作者在書中問過一個問題:“如果哪天家里失火,倉皇之中,我能帶著什么逃命呢?”或許十年之前的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一切我喜歡的東西帶走,以為只要攥緊這一切,擁有這些物質上的存在,便擁有了生活。相比較而言,現在的我明白了許多,我帶不走任何東西,大可把那些美的好的守護在心口,所以我能也只能帶著自己逃命,但是,對于年少輕狂的我來說,如果不曾擁有過,又怎會懂得?

  我喜歡父母為我買的椅子,桌子,衣服……我擁有它們,所以我懂得父母的愛??赡苡腥藭f我太在意物質了,但是,對于年輕的,未諳世事的我們來說,如果沒有物質上的擁有,又怎么會懂得父母的愛?而對于現在的我來說,如果真的發生大火,我會毫不猶豫拋棄它們,因為父母寄托在上面的愛,我已經好好護在心口。

  我喜歡朋友的禮物。我擁有這些禮物,所以懂得朋友的關心。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,有一些人和自己既沒有血緣關系,也沒有婚姻關系,可他們由衷的愛我們,為我們著想,不離不棄,他們就是朋友。朋,二肉相并之形;友,二手相握之意,我一直為我能擁有朋友而慶幸。有些時候,最懂你的不是你自己,也不是你家人,而是你的朋友,他們知道你的一切小秘密,知道你為何而流淚煩惱。擁有一個明白你為何而流淚朋友是人生幸事??!所以,為了報答朋友的不離不棄,我只能舍棄一切逃命。

  人生就是我們腳下的路,是直是彎?平坦還是崎嶇?光明或是陰暗?只有走過才會明白;同樣的,世上的一切都是未知的,是苦是甜?快樂還是悲傷?可愛或是可怕?只有擁有才會懂得!

  沒走過的,是路;走過的,才是人生。

  沒有過的,是未知的;有過的,才會懂得。



心傷之處有心安

——讀《萬物皆有傷心處》

 

/蘇七七

 

看到了這么的新書,裝楨很簡凈,純白底色,右下方起一枝芍藥,紅香綠玉,點染間有點惲壽平的意思,然后左上方幾個宋體字,是書名:萬物皆有傷心處。我很喜歡這個對照,傷心之處,不在花謝,而在花開。

這么的文字頗為清艷——我覺得這兩個字用著都有點不妥,但在不妥里又覺得還是對的,換別的詞也換不好。舉個例子說,她寫搪瓷茶缸的蓋子:“這種搪瓷茶缸最好看的是蓋子,圓鼓鼓的,胭脂紅從周邊向中間淡去,接近最頂上小圓鈕處,已是一圈清潔的潤白”。這一圈的胭脂紅是她的艷,這頂心的一點空白是她的清,我讀到這里時頓了一下,搪瓷茶缸是小時候最常見的物事了,但偏她記得最平常里的一點不平常,萬物皆傷心,那么這個小蓋子傷心不?大概有這么這一惦念,心就傷了。

清艷其實是很難的,清里頭有正氣,要簡凈,艷里頭有光華,要流轉。這么的文字短句多,輕盈利落,有跌宕之勢,我覺得因為她喜歡詩詞,記誦純熟,下筆有古風。詩詞對她的影響不止于句式,感時傷人的文章,落筆空廓茫然,依稀有北宋的詞境。但她終歸還是小兒女情懷,感受細微,心思綿密,于是在白描的句子里,常常錯雜幾個讓人愛賞的比喻,說灶洞里的火,“騰騰躍躍的,像是藏著許多小人小車馬在演戲”,說桂花香,“暖融融甜絲絲的,讓人想到皮毛輕暖動作迅捷的小動物”,這是她嫵媚的地方,但她對嫵媚心懷警惕,立馬要把這些句子收束到平常日子與平常景象中去。這么顯然是熟讀張愛玲的,文藝女青年打比方的本事大都是從祖師奶奶那里傳下來的,然后各憑天分,各得所得,她的路子是:不肯要文字嫵媚,有時近乎故意地邋遢點,好讓自己接著地氣。

這一點邋遢我覺得很要緊,因為都寫到“萬物皆有傷心處”,如果光是清艷,光是修辭漂亮氣象空茫,那人就一路沿著傷心回不來了,只好像秦少游一樣死在紫藤花下。這么卻在一個最家常的地方找到了心傷的藥方,無他,就是把紫藤花給和到面里,煎成餅吃了,還給個胖子搶了一塊吃將去。這本書的第一輯“動如參與商”里的文章,寫的故人故事,因為離得近,悲涼里還帶著痛感,但到了第二輯“有味是清歡”里,各種淘氣賭氣生氣就都出來了,她寫的吃食都很平常,對精致高端的吃食跟管寧割席似的劃清界限,看她的吃法,就知道她的三觀。有一段寫牛肉炒飯和牛肉面的我特別喜歡:

“有時等位子等得不耐煩,我擠在廚房窗口看,大火大灶,油煙滾滾,房梁、炊具連同師傅們的圍裙都黑乎乎的,跟炒出來的飯一個顏色。師傅們忙得頭也不抬,動作卻純熟,堪比手揮五弦,目送歸鴻。飯炒到快起鍋時,燒一小勺紅油牛肉湯進到鍋,鍋里面滋滋地升白煙。地方太小,后門口就架著只牛肉湯鍋,從早到晚嘟嚕嚕地冒泡,像一個快快活活唱著歌的人?!?/span>

市井的煙火,家常的米面,她能寫出里頭的眷念和依靠來,湯鍋像是快快活活唱著歌的人,這句話讀起來真讓人也快活。其實我們這個時代寫吃,底子也是很悲涼的,去哪里找好的原料呢?那些名字傳下來的好吃食,味道恐怕早就時移事往了,這么跟個白胡子忠臣似的念念不忘著“五谷正味”,她的胃真是跟她的心一樣地儒家:))。這本書里有篇文章我很喜歡,是最后一輯讀書隨筆中的一則,講《儒林外史》中的吃,講到書里的馬二、杜慎卿、杜少卿,也講到書外的吳敬梓與袁枚,八卦很好看,針砭很入骨,她寫得流暢自如,大概在關于儒和關于吃這兩方面,都實在很有能代入的心得吧?

讀這么的這些隨筆,心傷處有之,心安處也有之,讀著很親切。一個人在世間這么走著,其實是很茫然的,要靠著各種經驗來給自己找方位,自然景物,書,認識的人,吃過的東西,都像是江湖中深藏不露的高人,點化你的師傅,只看你有沒有慧根。這么呢,就像一個有點迷糊的女俠,也無劍,無也琴,江湖飄零著,迷糊間卻領會了不少武學的道理。用著“這么”一個奇怪的名頭,她在豆瓣里成了一方豪杰。這些豆瓣的文字整理成了這本書,封面上印的她的本名:王芳芳。這個名字可一點都不豪杰,像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閨蜜,多年不見了,打開書一翻:哦。原來你在這里啊。


微信訂閱號

地址:河源市源城區東環路    郵編:517000
版權所有:河源市衛生學校    粵ICP備10073017號
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或建立鏡像

聯系電話: 辦公室  07623278368
招就科  07623278269

暖暖 视频 免费 中文 日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