恐怖的“預感”
作者:
發布時間:2008-10-11
點擊數:
案例:
她是一名高二女生,她說自己的學業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,但自己的性格較內向敏感,但與人交往正常。一段時間以來,當她看到或者聽到一些不好的事情,總覺得這些事情在自己身上也會發生。如誰出了車禍、得了什么絕癥等。后來,她又發現自己對某些事情一旦產生了不好的想法,這件事后來就會發生。例如,有一陣子老聽到同學之間在講丟錢包的事,她就想自己總有一天錢包也會丟的,果然沒過幾天,她的錢包真的丟了?,F在她一聽到或看到不好的事情,就感到害怕,擔心這些事會降臨到自己頭上,她覺得自己對不好的事仿佛有種預感,只要一想就會發生。結果這些想法和擔心開始影響到她的學習,現在離高考還有一年的時間,她不知該怎么辦?
案例分析與心理輔導:
在咨詢中,我們告訴她這是一種“自我牽連”傾向?!白晕覡窟B”是指將完全無關的外界事物視為與己有關。一般說來,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我牽連傾向。正因為有這種特性,人才能夠保持對客觀事物的敏感性,關注他人、關注社會。但是,如果這種傾向過分發展,則會對事物過分敏感、過分關注,導致對事件的歪曲判斷,給自己的心理帶來困擾。過分的自我牽連傾向產生原因與個體性格關系較大,如在性格方面較內向、敏感,過分追求完美等特點,易使人過分敏感,過分關注自己,過分關注別人的評價,很容易將自己與外界事物聯系在一起。從她的情況來看,這種自我牽連傾向還和她目前所處的特殊的情境有關,即很快就要高考,在這種背景下人會變得較敏感,尤其是希望自己能夠一切順利,不要出差錯。因此不知不覺中就會對一些不好的事情產生回避,甚至懼怕的心理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需要學會正確地來分析、判斷周圍的世界,正確地來看待所發生的事情。
首先,我們和她探討了第一個問題,擔心可能發生的種種災難還沒有來臨之際,我們對此的擔心是否有價值,有意義?顯然在現實生活中任何的擔心、害怕都不能有效地阻止可能發生的事情,既然如此,我們又何必去擔心,去害怕?從另一方面看,如果所擔心、害怕的事情根本不發生,哪么這種擔心、害怕就會給現在的生活造成困擾,在這種情況下,一個具有理智的人應該知道作出怎樣的選擇。其次,和她探討了第二個問題,即如何克服自己的幼兒心理。從心理學的角度看,心理學家認為人有四種年齡,即生理年齡、實際年齡、智力年齡、情緒年齡。在一般情況下,前三種年齡通常是基本協調的,但情緒年齡(即情緒的發展)明顯不成熟,表現為落后于其它三種年鈴。在遇到問題時,情緒反應容易像兒童一樣幼稚,表現為一個成年人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仍然沿用兒童的方式,在她身上就出現這種情況。例如,周圍發生的一些不好的事情,并不會因為我們的擔心、害怕,或因為我們是否經常去想它,它就會發生;而不擔心、害怕,或不去想它,它就不發生。而她卻認為這些不好的事情只要自己一直擔心、害怕,或一直想它,它就有可能發生。我們向她指出,這是一種非理性的思維,是兒童才有的思維。我們舉一例子,比如一個孩子在幼兒園不聽話的時候,媽媽會說今天晚上我不來接你了,結果母親因為臨時有事遲到了半小時,在這等待的半小時里,孩子會真的認為媽媽不要他了而傷心不己,但成年人都知道母親當時講的不過是氣話而已。再如她對錢包丟失的事情的看法同樣也表現出幼兒的心理。其實錢包丟失的事情只是一個偶然的巧合,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事情是經常發生的,無論你是否擔心或害怕,它都有可能發生。而她卻把這種偶然發生的事當作必然,這同樣是在兒童身上才會有的。通過討論,她明白了問題所在,表示以后遇事要學會理性分析,對自己出現的幼兒心理進行批判,克服不必要的擔心和憂慮。
倉山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
閩江學院心理學教授 陳曉荊